在11月7日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共和黨慘敗之後,美國總統布什8日隨即宣佈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辭職下臺,由中央情報局前任局長蓋茨接任國防部長。共和黨在這次選舉中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反恐戰的主戰場伊拉克局勢不斷惡化,美國久戰不決陷入困境,而拉姆斯菲爾德正是伊拉克戰爭的主戰派大將。他的辭職標誌著美國的伊拉克及中東政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同時也是全球反恐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新任國防部長蓋茨12月18日在宣誓就職時警告,「美國如果在伊拉克失敗,將是一場大災難,在今後幾十年成為纏繞我們國家的夢魘、傷害我們的信譽並危及美國人民的安全。


欲觀看最新兩期全文,請登記成為《新紀元週刊》訂戶;
如閣下為本刊訂戶,請登入系統。
最新兩期前的不用登錄, 請點選 前期雜誌

帳號:
密碼:

焦點新聞 簡體版       列印機版

美國防部長易人 ─反恐戰的轉折點



文 ◎ 王宇心

在11月7日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共和黨慘敗之後,美國總統布什8日隨即宣佈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辭職下臺,由中央情報局前任局長蓋茨接任國防部長。共和黨在這次選舉中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反恐戰的主戰場伊拉克局勢不斷惡化,美國久戰不決陷入困境,而拉姆斯菲爾德正是伊拉克戰爭的主戰派大將。他的辭職標誌著美國的伊拉克及中東政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同時也是全球反恐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新任國防部長蓋茨12月18日在宣誓就職時警告,「美國如果在伊拉克失敗,將是一場大災難,在今後幾十年成為纏繞我們國家的夢魘、傷害我們的信譽並危及美國人民的安全。」他說:「我們都設法讓美國的子弟兵們重返家園,但正如總統所表明,我們絕不能在中東挫敗。」

伊拉克局勢惡化現狀和原因

蓋茨上任幾小時後,五角大樓向國會提出的季度報告指出,伊拉克境內暴力攻擊事件已惡化至歷來最嚴重地步,自8月12日至11月10日的三個月期間,伊拉克各地的襲擊事件增加了22%,每週將近1,000起。其中三分之二襲擊事件的對像是美軍為首的聯軍部隊,但絕大部份傷亡卻是伊拉克人。

自2003年3月20日伊戰開戰到12月22日為止,至少有2,964名美國軍人在伊拉克陣亡,12月份至少76名美軍喪生。目前有14萬多美軍部隊駐紮在伊拉克。

報告指出,伊拉克境內暴亂對政治進程構成嚴峻威脅,獲伊朗支持的激進什葉派教士薩德麾下的救世軍,已取代蓋達組織,成為伊拉克安全的最大威脅,反遜尼派的暴力攻擊事件絕大部份都歸咎於這支擁有高達6萬名戰士的民兵。

旨在讓主流的什葉派和遜尼派政治集團建立合作關係並孤立叛亂民兵組織的伊拉克「全國和解及對話計畫」,結果鮮少進展,因為儘管不同教派和部族領袖舉行集會,教派暴力衝突依然有增無減。

沙特國家安全評估計畫報告指出,伊朗已在伊拉克建立什葉派的「國中國」,以對抗伊拉克的遜尼派勢力與周邊的遜尼派國家。伊朗部隊提供伊拉克民兵武器與訓練,同時積極支持親伊朗的伊拉克政要。

美國政壇反恐戰略內部份歧

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美國政壇「鷹派」崛起,拉姆斯菲爾德被公認為「鷹派」代表人物,2001年布什總統上臺之後再度出任國防部長,直至上月辭職下臺,與副總統切尼等一起主導布什政府的安全與防務政策。拉姆斯菲爾德直接策劃並指揮美國對伊拉克和反恐軍事行動,是堅決的主戰派,他曾誓言不放過任何一個恐怖份子。

另一派的代表人物是歷經30多年軍旅生涯的前國務卿鮑威爾。他認為,美國應審慎使用武力,不應動用軍隊開展曠日持久的鎮壓叛亂的戰爭或佔領任務,軍隊的任務是擊潰敵人的常規部隊。此戰略思想被歸結為「鮑威爾原則」,1991年的海灣戰爭是「鮑威爾原則」的範例。

美國中期選舉民主黨大獲全勝,重新奪回闊別12年的參眾兩院控制權,無疑改變了華盛頓的權力格局,並對美國的諸多政策產生重大影響。美聯社報導指出,美國選民對持續3年多的伊拉克戰爭感到厭倦,通過選票發出了「變革」的清晰呼聲。

新美國基金會研究員邁克爾•林德撰文認為,隨著「布什-拉姆斯菲爾德原則」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失敗,無論下一屆政府控制在共和黨還是民主黨手中,都可能回歸「鮑威爾原則」。

布什政府將改變伊拉克策略

拉姆斯菲爾德下臺之後,由前國務卿貝克和民主黨眾議員漢密爾頓主導的、跨黨派人士組成的伊拉克研究小組12月6日提交報告指出,伊拉克情勢嚴峻且日益惡化,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已行不通,美國應訓練伊拉克軍警,大部份美軍部隊在2008年初撤出伊拉克,並建議美國與伊朗和敘利亞磋談。

報告出爐後,布什總統、新國防部長蓋茨以及政壇各方均一致同意,美國應改變伊拉克策略以扭轉局勢。但報告「應從2007年中展開階段性撤軍」的結論則遭到布什的否決,布什政府正在籌劃伊拉克新戰略,包括在現有的14萬多駐伊美軍之外,再增派2萬到5萬兵力。布什計畫2007年初宣佈對伊拉克的新策略。

蓋茨突訪伊拉克

12月20日,上任剛兩天的新國防部長蓋茨突訪伊拉克,與美軍指揮官討論派遣更多美軍進駐伊拉克的展望。他21日與伊拉克總理會談後表示,美國及伊拉克政府已就如何恢復巴格達的安全達成「廣泛的戰略協議」,並制定了遏制巴格達派系戰鬥的計畫。

前國務卿鮑威爾和兩位民主黨重量級參議員瑞德與甘迺迪,皆反對白宮要增兵伊拉克的計畫,認為布什需要的是從伊拉克撤回美軍的新策略。鮑威爾指稱,兵力調遣上的壓力,讓美軍「快要負荷不了」。他說,「為了鎮壓伊拉克教派暴力內戰,再大幅增派軍隊進駐巴格達,我不認為會奏效。」他並表示,美國應該和敘利亞及伊朗磋談中東的紛亂。

布什總統與現任國務卿賴斯都主張,敘利亞應先停止在黎巴嫩境內支持反猶太勢力煽動紊亂的行徑、伊朗也須停止核子發展,美國才願意與敘利亞、伊朗對話。布什政府也指控這兩國在伊拉克境內支持暴力事件。目前,聯合國安理會正在推動針對伊朗核子計畫的制裁案。

分析人士指出,導致拉姆斯菲爾德下臺的伊拉克困局,不僅僅是美國和伊拉克之間可以化解的,而是與中東各方密切相關,並受美國的中東政策和反恐策略左右。英國首相布萊爾與美國跨黨伊拉克研究小組近期都表示,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是中東和平的關鍵。而美國國防部長易人和民主黨重掌國會,勢必促使美國反恐和中東政策重大改變,將對中東和平和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所在期數封面故事
  • 百老匯上演東方神韻(試刊號2) ---2006/12/28刊
  • 紐約政要:華人秀將成流行傳統(試刊號2) ---2006/12/28刊
  • 開場節目:誓約在天(試刊號2) ---2006/12/28刊
  • 百老匯中國熱 童叟專場火爆(試刊號2) ---2006/12/28刊
  • 西方人看聖誕晚會─解讀中國文化(試刊號2) ---2006/12/28刊
  • 相關文章
  • 中國律師高智晟遭判三緩五(第0期) ---2006/12/28刊
  • 中國基層民主選舉的悲歌(第-1期) ---2006/12/21刊
  • 土地衝突升級農民開始扣官(第-2期) ---2006/12/14刊
  • 新一期受歡迎文章
    推薦給朋友